前言
- The Caveman Center
- Apr 27, 2018
- 2 min read

學測前那個每天只有念書的我突然有成立媒體的想法,當時的它還不叫洞穴人,他甚至沒有名字,只是腦中的一個小想法。然而,現在的我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同完成這個網站的初期架設,就像夢一樣,不知道協同人可以帶給它甚麼樣的可能。
為何架設The Caveman?
就我個人觀察,協同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,然而,協同學生在於學生權利和校園公共事務上的關注稍顯不足,導致無法有效的改變。以去年運動會的問題為例,雖然許多人都認為應該要保留運動會,但是校內推動運動的人極少,結果是畢業學生發起連署,與學校溝通,然而,這些事情不是應該要在校學生來做嗎?因為我們才是身處這個校園的人,參與運動會的人也是我們。
另外,即使有人提出看法(在協同第一意見平台-靠北協同),仍然缺乏解決方案,抑或是毫無下文。這樣的情況就連群眾的意見都難以凝聚,學生力量難以號召,更別說想要改變甚麼。
當許多高中學生投入社會運動,維護自己的權益(例如:反黑箱課綱、服儀解禁),即使是校內的事情,協同學生也很常是置身事外。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跟他校學生交流並不頻繁,一方面是校內學生不太願意響應運動,由於升學壓力大,導致學生不願意花時間來參與。然而,我們喊著放眼國際的口號,成立關注國際議題的社團時(例如:費邊社、模聯),卻忘記了關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議題,或者是我們應該維護的權益。當然,我不是鼓吹每個人都應該投入運動,我只是希望這些願意表達自己觀點的聲音,可以以更加完整的方法呈現,剩下的就靠個人自己的判斷。
因此,我希望有個平台能讓有想法的人發表自己的意見,透過這些文章,讓大家能了解學生權利和校園事務,形成共識。對我來說,這只是個啟蒙的種子,種在一個肥沃的土壤上,需要他人來澆灌這塊土地,讓他能發芽,成長茁壯,所以我們需要協同人能成為固定讀者或是化身為作者。
The Caveman著重於校園觀點,配合專題和特約撰述,使讀者對文史社會和科學科技有較深入的了解,另外設有好書推薦專欄及文學創作投稿,就是希望除了設立發聲平台外,這也能讓不了解議題的讀者們能有一個直接的管道獲取他人的看法,進而能判斷自身的立場,引發省思,參與討論。
這是我第一次嘗試架設媒體,經驗不足,也怕自己的能力不足,身為總召的我不知道能不能延續下去?能不能有人投稿?但是,當我看著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學生們發起校內的運動和演講時,我期望未來協同也有一樣的光景,藉由非官方媒體來凝聚共識以及分享知識,讓學生們理解議題,而願意聆聽這些聲音或是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。
最後,期待閱讀著我的廢話(?)的你能好好閱讀這個網站上的文章,更鼓勵你投稿(我們需要你!)
撰寫/蔡惠芸
Comments